洗牌拐點再度襲擊彩電市場。面對高端消費群體的強勢崛起,面對OLED、QLED、激光顯示以及人工智能的爭寵,面對在本土彩電巨頭、外資彩電巨頭,以及互聯網企業的貼身肉搏,中國彩電產業卻要在2017年迎來一場“史無前例”大洗牌,寡頭效應將再次上演。
可以肯定的是,這一次出局者,不只是大量投機的互聯網電視品牌,包括一些本土彩電巨頭和外資彩電巨頭,都將遭遇有史以來最為激烈的市場洗牌戰役。因為,在看似熱鬧的中國彩電市場上,實則是波濤洶涌、暗流涌動。特別是中外巨頭的較量因為高端市場的興起再生變數,同樣大量入侵者互聯網企業軍團在逐步立足之后也謀求新一輪的轉型。但是面對一個早已觸碰天花板的彩電市場,每個企業都希望可以實現增長,唯一的手段就是淘汰一批企業。
進入3月以來,海信、TCL、三星、索尼、長虹,以及小米、樂視等一大批彩電市場上的主流企業和品牌,紛紛打響了旺季市場的第一槍。而主角則全部鎖定了新產品、新動作。比如TCL除了發力量子點和曲面大屏,還推出雷鳥這一互聯網電視品牌;
長虹和小米同時發力人工智能,并吸引一大批企業的參與,由此將人工智能變成了電視的新標配;樂視則要謀求經營策略的全面轉型,推出了全新系列的新品電視,售價突破一萬元,想通過硬件賺錢已經是迫在眉睫。索尼則亮劍OLED電視市場,推出具備差異化銀幕揚聲技術的A1系列新品。
表面上看當前這一輪彩電企業的競爭重心,放到新技術、新產品上。實際上真正決定彩電企業誰能走的更遠,不是產品本身的技術概念包裝和策劃,而是在一線市場的推廣和引爆能力。
正如OLED電視一樣,在過去幾年來一直“有氣無力”的核心,是因為缺乏直面用戶的推廣和引爆。更多的還是停留在市場輿論的炒作上。由此這也給后來者突破的機會和空間。
可以看到的是,今年開局以來的前兩個月彩電市場遭遇了一輪“史無前例”銷售下跌,火爆熱鬧的企業產品發布會,也無法挽救和掩蓋整個彩電市場需求飽和,增長低迷的態勢。雖然一時的低價格可以刺激消費需求,但是卻無法拯救彩電企業持續的市場競爭和商業轉型。
可以說,在原材料面板價格持續波動,房地產市場新一輪的調整,以及消費需求缺乏大的增長亮點下,很多彩電企業接下來可以比拼的只是實力,耐力。
隨著TCL彩電在2016年的出貨量突破2000萬臺,海信出貨量也突破1600萬臺,可以預見的是整個彩電市場的競爭門檻將面臨新的提升。一些彩電企業的年出貨量一旦低于500萬臺,以后就很難在市場上競爭和發展。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