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來,松下、夏普、東芝等合資彩電巨頭集體陷入虧損泥潭,近年來持續調整也未見成效,隨著外資彩電業務在內地市場萎縮,尤其是在夏普被鴻海收購、東芝被美的收購之后,日系彩電在國內市場的表現日漸式微。加之國產品牌日漸成熟、互聯網電視品牌迅速崛起,給日韓彩電品牌在華市場發起了巨大的挑戰。
日韓彩電好景不再
近日,網上流傳出“日韓品牌原裝進口電視逐步退出內地市場”的消息,記者帶著疑問,特意走訪了我區沙園家電市橋門店和蘇寧電器市橋門店兩家家電賣場,一探究竟。
在沙園家電彩電館,記者依然看到有夏普、東芝、索尼三大知名日系彩電專柜;在蘇寧電器彩電館,雖然沒有東芝的專柜,但仍有夏普和索尼的彩電專柜,更有日系合資的先鋒品牌彩電在售。時值周末,雖然日韓彩電品牌的專柜客流量不如國產彩電品牌專柜,但專柜的格局和陳列的產品數量與國產的不相伯仲。
記者向蘇寧市橋門店店長證實網上消息時,店長表示該消息不是很符合目前區內狀況。他表示,其實很多日韓彩電品牌的廠址選在了國內,彩電在國內生產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彩電不是原裝進口并不能說明日韓品牌就要退出國內市場,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日韓品牌的市場表現確實不如從前了。
雖說日韓品牌退出國內彩電市場為時過早,但它們在國內的日子確實不如從前好過。蘇寧市橋門店店長向記者透露:“2016年上半年,就蘇寧市橋門店而言,包括三星、LG、索尼、夏普、先鋒在內的五大日韓品牌的整體市場銷售下滑了10個百分點。”
同樣地,記者在訪問沙園家電彩電課長袁先生時亦從他口中得知:2016年上半年,沙園家電的日韓品牌(三星、LG、夏普、索尼、東芝)整體市場銷售下滑了5%~10%。據袁先生透露,沙園家電2016年上半年銷售排行中,三星以15%的市場占有比穩居第一,但并列第二的分別是國產的創維和康佳,而日系的東芝和韓系的LG竟淪為倒數行列。
袁先生向記者解釋道,LG是因為產品價格普遍偏高,新品發布周期較長而難以受我區消費者喜愛;東芝則因其市場氛圍不足、宣傳力低下而市場反應平平。“你看三星這些產品無論是電視、冰箱、洗衣機還是手機均有涉獵,但東芝產品線很少,很難吸引消費者。”袁先生如是說道。
國產彩電品牌崛起
無論是在蘇寧、沙園還是國美,國產品牌在賣場彩電館中牢牢占據大半壁“江山”,在十多個彩電品牌中,日韓品牌一般只占據其中4~5個品牌專柜,創維、康佳、海信、TCL、長虹等國產傳統彩電品牌更是深深植根于各個家電賣場中。
據記者觀察發現,盡管是同尺寸、功能相仿的彩電,日韓系品牌要較國產品牌平均高出1000元~2000元,如:康佳一臺55寸的互聯網電視最低可售1999元,而合資(日韓系)品牌55寸彩電最低要價3999元。正是這2000元的價格差,足以讓不少消費者望而卻步。記者亦向袁先生證實了,他表示:“合資品牌彩電均價5500元,國產一般均價3000元。”
“性價比高”可謂業內對國產彩電品牌一致的評價,2000元的價格差確實會讓消費者深思熟慮。蘇寧市橋門店店長在采訪時表示,中端消費群體是近年來令國產彩電品牌銷售表現高歌猛進的主力軍。他告訴記者:“現今很多國產品牌的技術發展成熟,產品更新速度快、功能完善,而且性價比高,頗受中端消費群體青睞,最關鍵的是,這部分群體占據市場六成的消費力。”
另一方面,國內互聯網電視品牌的崛起亦是推動國產品牌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近年來,樂視、小米、酷開、微鯨等品牌迅速發展壯大、來勢洶洶,以壓倒性的價格優勢和聯網資源的特點短期內在彩電市場“殺”出了一條血路,除了借助原有的電商網銷渠道外,目前還在線下實體賣場陸續增設體驗門店,就連傳統國產品牌也很受傷,更勿論標榜高價位的日韓系品牌了。
價格戰本來就是彩電圈中近些年畸形發展而來的一種新式制勝“武器”,為了從競爭對手中搶奪市場,彩電功能、屏幕尺寸與售價并沒有成正比例增長。如果在產品功能沒有實現重大突破的情況下,價格高居不下,日韓品牌的市場份額將被逐漸蠶食,國內彩電市場日漸萎縮。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