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限制電容屏象電阻屏那樣大規模標準化生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電容屏很容易受到終端系統內各種電磁輻射的干擾,要做到精確的定位和手勢識別,必須專門的驅動IC進行抗干擾和觸摸識別。驅動IC與電容屏屏體、主板間的信號配合是一項系統工程,如果系統的解決方案一項出現問題,會導致整個系統無法使用,因此電容屏的良品率是與驅動IC和系統整合緊密相關的。觸摸屏的生產必須由驅動IC、模組和手機主板廠商三方緊密合作才能成功,是高度定制化的,每一款不同型號的手機都要重新設計觸摸屏方案,產業的瓶頸在于驅動IC廠商的支持的人力和能力所限。目前觸摸屏的生產組織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手機廠商向IC廠商下訂單,由IC廠商設計出整體方案后外包給模組廠商生產,如:洋華;另一種是手機廠商選定IC廠商和模組廠商,共同設計生產,如:超聲電子(14.96,-0.80,-5.08%)。限制電容屏大規模標準化生產的瓶頸是控制IC廠商的技術支持能力不夠,工藝路線未固化,因此雖然有能力投產電容屏的廠商有上百家,但除了臺灣的TPK和勝華這樣有穩定大客戶蘋果的廠商,其他廠商都不敢大規模投產。一旦穩定的成熟工藝開發出來,不出3個月大部分廠商就都能掌握,到時電容屏就可以大量放量,當然價格也將有大幅下降,預計每次降價幅度都在20%左右。
目前有一種趨勢,即不同時要求電容屏能做到手勢識別和精確定位,而只要求做到手勢識別和單點定位,這樣控制IC的設計難度小很多,很容易形成穩定的生產工藝,同時現在有很多的IC廠商進入電容屏驅動IC領域,在年底預計會達到20家左右,相對年初的5家,增加4倍以上,技術支持能力將明顯提升,因此預計今年四季度末或明年上半年就能見到電容屏的放量。
2、電容屏和電阻屏未來的價格走勢?什么樣的毛利率水平是廠商可以維持的?
普通電阻屏價格已走入谷底,目前的物料成本已經接近銷售價格的80%。純平式電阻屏和電容屏有快速下跌的趨勢,特別是電容屏。隨著工藝逐漸成熟放量,快的話明年會出現大幅度的跳水(預計幅度在20%-30%)。一般而言,當觸摸屏廠商的毛利率低于10%時,廠商維持運轉財務壓力非常大,就會退出該領域。
3、目前電容式產品中Glass電容屏和film電容屏的比例,未來發展方向?
目前市場上主要的電容屏產品都是Glass電容屏,只有三星和LG早期的電容屏產品采用film電容屏。市場上的廠商分為兩派,傳統的電阻屏廠商都希望采用film電容屏方案,由生產Color Filter和液晶面板廠商轉入電容屏生產都采用glass方案,目前兩種路線的博弈還在進行中,預期到今年年底態勢就會明朗。
4、日東電工對ITO film價格的控制力有多大?國內觸摸屏廠商自產ITO film能提升多少毛利率?
日東目前在電阻屏和電容屏的ITO film領域都是第一品牌,采取的是高端市場戰略,大陸廠商由于和日東合作的歷史不長,從日東采購的ITO film的價格要比日本和臺灣廠商高30%-50%。但是由于電阻屏的毛利率已經很低,目前采用日東電工的ITO film的電阻屏廠商很少,大部分采用尾池工業的ITO film,尾池的價格已經很低,約200元/平方米,國內已經自產ITO film的廠商生產成本約在180元/平方米,而ITO film在整個電阻屏模組中的成本占比僅為30%,自產ITO film僅能降低3%的成本,且由于光學級的PET基材供不應求,國內廠商很難采購到像日本廠商那樣高質量的PET基材,自產ITO film的質量就不如尾池工業的產品。因此國內廠商自產相比從尾池采購,性價比并不高。
電容屏領域,日東電工的雙層ITO film布線的痕跡很淡,因此國際手機大廠都要求用日東電工的產品,由于日東電工的雙層ITOfilm專利已經到期,如果國內廠商能夠自產雙層ITO film,成本可以降低很多,但是技術難度很大,且50μ級別的光學級PET基板很難買到,國內廠商很難保證穩定量產;加上大多數高端手機廠商在下訂單時已經指定模組廠商使用日東的film,因此短期內國內廠商自產film的意義還需要保持跟蹤。
5、進入三星等一線大廠供應鏈的認證周期約需要多長時間?如果進入可以多大程度上提升盈利能力?
國內廠商進入韓系手機廠的供應鏈過程比較長,特別是電容屏。有些大廠(如:三星)不會直接給觸摸屏廠下單,而是通過驅動IC廠商Melfas接單后轉包給觸摸屏廠。洋華就不是直接為三星供應,而是承接Melfas的外包訂單。多大程度提升盈利難估,各家水平不一樣,良品率是一個重要的指標。
6、電容屏產業的一體化整合是否是必然方向?cell-in的方式是否是未來主流?
目前,如果不進行產業鏈整合,做到ITO Glass和模組的一體化生產電容屏廠商無法接到訂單,因此目前所有的Glass電容屏廠商都是一體化整合的廠商。但是專業化分工也是消費電子產業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因此目前還很難說一體化整合是產業的必然方向Cell-in技術采用的前提是大規模標準化生產,目前的良品率較低的情況下,一旦失敗包括液晶面板全部報廢,成本太高,因此Cell-in目前無法進行大規模量產。但是技術已經突破,業內正在努力提高其良品率。
7、不同尺寸觸摸屏的技術前景如何?
業內對觸摸屏尺寸的劃分一般是:3.5寸以下是小尺寸,主要應用于手機市場;3.5-9寸是中尺寸,主要應用于MID市場;超過10寸是大尺寸,應用于筆記本和PC市場。小尺寸觸摸屏將是電容屏和電阻屏共存的局面,目前市場主流還是電阻屏,未來3年電容屏將逐漸取代電阻屏,電阻屏僅存在在低端市場;中等尺寸觸摸屏(包括15寸以下筆記本和平板電腦)一般強調多點觸摸,電容屏和壓電式觸摸屏技術有較大的機會;大尺寸特別是15寸以上,光學成像式觸摸技術的成本優勢非常明顯。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