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顯示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兩大關鍵驅動力,一是技術進步,二是市場應用。其中,在技術進步方面主要體現在各大新型顯示技術的激烈競爭,而量子點就是非常有競爭力的顯示技術之一。在本屆大會上,納晶科技康永印博士以“量子點新型顯示”主題,分享了納晶科技在量子點材料研發與應用上的情況。
康永印介紹,納晶科技成立于2009年,重點進行量子點新材料的研究、制造及應用技術與產品的開發,在新型量子點材料的設計、合成及表面修飾等方面取得了眾多成果;2014年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2015年2月,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公布了201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結果,納晶科技與浙江大學合作的溶液法制備高性能量子點發光二極管(QLED)項目成功入選。
他特別提到,納晶科技由2011年入選湯姆森路透全球百名頂尖化學家榜單的彭笑剛教授創立,由美國科學院院士Brus教授和楊培東教授擔任科技發展戰略顧問。他還透露,近期彭笑剛教授獲得了SID2019特殊貢獻獎。
對于量子點關鍵特性,康永印分享,量子點不僅擁有控制波長的完美特質,即寬吸收、窄發射,同一激發光源,可得窄半峰寬的不同色光,而且在光致發光和電致發光都有所作為的材料。其中,光致發光量子點產品的驚艷表現已經得到市場的認可,而電致發光技術應用還在研發中。
關于量子點合成最新進展,康永印介紹,合金(Alloy)量子點的做法是透過混合兩種材料的做法來控制光的波長,量子點大小不再是判斷色彩的指標,合金的做法可以讓同樣尺寸的量子點,發出不同波長的光。
量子點的發光過程主要有激發、弛豫、復合三個分過程,而產生激子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光致發光,二是電致發光。康永印介紹,“兩種不同的發光方式是兩種不同的思路。電致發光看起來最簡單的,但實際上是最難的。隨著Micro LED的崛起,光致發光將與其高度契合。”
康永印也介紹,2001年彭笑剛教授發明了量子點綠色合成方法,逐漸成為學術界和產業界的標準方法,也奠定了量子點生產的基礎。“2010年納晶科技實現了5噸量子點濃縮液的量產能力;2014-2016年量子點產品開始導入供應鏈。2018年納晶在浙江衢州建立了目前為止全球最大的量子點濃縮液生產基地,于2019年一季度開始正常生產供應,將具備150噸量子點濃縮液的量產能力。”
對于電致發光,量子點可以像OLED一樣,通過打印技術來實現,“QLED技術70%-80%和OLED技術是共享、共用的。” 但他也指出,藍色量子點材料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但納晶實驗室和浙大實驗室已經找到對策,我們有信心解決這個問題。”納晶科技在QLED顯示面板打印上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未來,隨著打印設備、打印工藝,特別是量子點材料取得進展,打印量子點顯示將成為現實。”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