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產業鏈模式,是中國家電企業成功的關鍵所在。在三網融合大勢所趨不可改變的形勢下,“屏時代”的腳步過于急促,離我們越來越近。如果不能在“屏”上掌握主動權與話語權,中國的電視機業發展之路會被越落越遠。
憂
今年國內LED液晶電視銷量大增,前景被一致看好,但“缺屏之痛”和“低端形象”一直是中國電視機業發展和國際化進程的“魔咒”,一直讓中國電視機企業的發展受制于人。
中國電視機業這一發展困境的突破在今年被寄予厚望。6月底,由政府主導、外資參與、本土企業躍躍欲試的高世代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TFT-LCD)面板項目已進入國家發改委打分階段,正待最后定奪。但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的建成,是否能讓中國的電視機企業后發制人、搶奪日韓在行業中的話語權?一窩蜂式的“中國特色”產能擴張是否能從此拯救電視機業?電視機業又該如何轉型突圍?
大勢所趨
今年“五一”期間,傳統CCFL液晶電視大幅降價,隨之下降的還有40%的銷售額,而剛剛上市不到一年的LED液晶電視卻取得了150%以上的增長。
這一態勢早在2009年便初露端倪,現在有愈演愈烈之勢。據權威報告顯示,2009年中國市場的液晶電視銷量達2500萬臺,同比增長超過80%。依托巨大的消費量,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液晶電視消費市場。
作為電視機市場的新寵,LED液晶電視備受各大巨頭關注。“掌握液晶面板的量產技術,也就意味著將掌握全球電視機產業的話語權。”行業資深人士對高世代液晶面板技術有精確的評價。而誰能在LED市場上搶灘成功,誰將贏得電視機行業的更多主動權。為此,不少電視機生產商紛紛加大LED電視的投入,攻克中國電視機業的“缺屏之痛”,以搶占LED電視市場。
高世代液晶面板線是資金與技術密集的項目,關乎我國電視機產業轉型和結構調整的重大投資項目,所以國家對于高世代線投資的產業布局顯得尤為重要。目前經過國家發改委打分審批的高世代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TFT-LCD)面板項目正待最后定奪,這是眼下中國電視機業最為讓人關注的焦點,項目審批搏弈之后,還將上演LED外資專利與中國創新的較量。中國品牌如能入主此項目,將可能促成中國電視機業向產業鏈最高端進軍、彌補“缺屏之痛”的歷史轉折。
事實果真如此?
中外差距
復旦大學平板顯示中心主任谷至華認為,不應盲目地將技術和商業混為一談,應慎重考慮引進外資和技術,扶持自主品牌研發的發展和壯大,牽制日韓企業。在面板產業的牌照頒發問題上,應充分考慮中國面板工業的布局問題,避免進一步擴大日韓企業在面板行業的壟斷性。
中國電視機廠商翹首企盼的國家政策扶持直到金融危機后才得到確認,而此時,全球平面顯示產業的研發和制造格局已發生了改變。
當京東方等為數不多的中國面板企業電視機開始落實高世代液晶面板投資計劃后,夏普的10代線早已在2009年10月投產,索尼、三星、LG更是開始了OLED面板領域的布局。
從長遠看,LED很可能被OLED、激光、LCOS等更新的顯示技術所取代。更重要的是,國產液晶面板行業不僅面臨巨大的技術專利糾紛險外,在面板上游的布局更是空空如也:目前國內已建和在建的液晶面板生產線的上游配套企業中,80%以上是外資企業。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中國電視機業這一境地的原因離不開兩個詞,一個是無休止地“重復引進”,另一個就是“價格戰”。
我國電視產業發展起步晚,主要走一條依靠“引進”外資的生產線和先進技術進行品牌組裝的道路,以至于落到“引進技術、模仿借鑒”的漩渦中。“引進”讓中國的電視制造商無法掌握核心技術,發展一直受制于人;而行業內的“價格戰”一直成為國產電視品牌對抗外資品牌的殺手锏,結果是只讓本土品牌搶回了低端市場。相反,以日韓為代表的外資品牌一直走以技術創新為發展動力的道路,從而牢牢占據著高端市場。
品牌發力
作為國內最早進軍LED產業的企業之一,清華同方近年來異軍突起,率先成為中國首個掌握LED背光源模組核心技術的企業,擁有LED外延及芯片制造專利近30項。其17英寸-57英寸LED背光源模組已全面實現量產,成為LED背光源市場的主供應商之一。
專注于IT技術行業的清華同方,如何在進軍LED產業后成績顯著?筆者分析認為,清華同方在LED電視上的全球化戰略定位明晰,著重對上游產業的布局、且堅持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后滲透到終端產品,從而在電視機市場占據有利位置。
而一直走技術路線的海信,近年來也加大了以LED為核心的平板電視研發投入,打通了從LED背光模組生產到整機研發制造的全產業鏈。
縱觀整個中國電視機制造業,卻沒有幾家能夠像清華同方和海信一樣以技術立企。大部分企業缺少長遠的戰略定位,在短期市場利潤面前搖擺不定,始終致力于花樣不斷翻新的價格戰搶奪市場,而影響電視機產業發展的重要環節——制屏技術卻一直被擱置一邊。盡管中國液晶電視市場群雄逐鹿,但以日韓為首的外國廠商壟斷著市場的核心技術,使中國液晶市場也一直走著“引進技術、模仿借鑒”的道路。
眼下,LED液晶電視及國家上馬高世代液晶生產線,再一次點燃了電視機制造商間的“戰火”:本土品牌希望借此搭上LED液晶面板生產快車,擁有技術層面的優勢,以控制行業發展及市場“話語權”。筆者認為,明晰正確的戰略目標才是企業長期發展的根本,而以期國家“高世代”生產線項目的中標獲得所謂的財政補貼而立于電視機品牌之巔,筆者對此并不看好。根本原因就是,很多企業并不是以產品和市場贏得發展空間,而是圈地、拿政策、吃產業鏈、多元化。
未來之路
毫無疑問,LED液晶電視的核心技術在于“面板”,作為不可取代的關鍵性核心顯示部件,其成本占到液晶電視整機成本的40%,決定著電視廠商的生產能力,同時也左右著電視機企業的研發進程。
長期以來,掌握液晶面板核心技術的只有日韓和中國臺灣企業,國內企業看似紅紅火火,實則底氣不足,缺乏發展后勁。
此次國家出于對電子信息產業的全面升級而進軍液晶電視上游的面板行業,將使國產品牌巧借東風,搭上國家對面板行業建設的航母實現快速升級,是一條安全、平穩、快速的產業升級之道,但外資廠商的參與,讓這場“爭奪”顯得撲朔迷離。但反觀之,拔高生產線水平,真的能讓我國的電視機業騰飛?
對于高世代線的建設,業內有另外一種聲音存在,認為國家對于這一項目的扶持其根本用意不是為了電視機業,而是一些地方政府的“名”“利”之爭,GDP業績而已。
投入大筆資金引進生產線的同時掌握“屏”技術,確實能夠實現中國電視產業技術上的顯著提高,但不可忽視的是,一直掌握行業話語權的日韓企業現在已經投入到OLED、激光、LCOS、3D等更新的顯示技術領域的研發,眼下風光的LED能夠持續多久不得而知,到那時,中國電視機業上馬的高代線能否依靠自主創新成功升級?筆者認為,完善液晶產業鏈,夯實產業薄弱環節,行業內協力齊心把產業鏈滾動起來,提高配套的國產化程度,才是產業振興的必由之路。
核心技術開發屬于典型的戰略性投資,需要資金支持,也需要人才支持。而中國電視機制造企業大多長期從事整機的加工組裝,缺乏自主創新的信心和勇氣,急功近利,不愿做長遠打算。產業鏈脫節這一關乎企業發展命運的環節若得不到解決,大陸面板廠商、電視機制造商將盡吃苦果。
制約瓶頸找到了,解決方法亦存在:打造全產業鏈模式,明確分工。這是中國家電企業成功的關鍵所在,這是一個復雜、長期、高投資的解決過程,是行業發展的必經過程。因此,中國的電視機廠商必須執著地走下去,不能試圖通吃產業鏈,要明確分工,不能一窩蜂地在產業鏈各個環節拼死相爭。前半場我們已經為中國電視機業幾十年發展的“重復引進”與“價格戰”埋單,后半場我們必須為趕超日韓、立于全球電視機品牌之巔奮斗。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