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內面板產業正處于承接全球產能轉移的階段,從2016年起,大陸OLED產線和高世代面板線開始進入投資高峰期。而在大量產能投資擴張的背景下結合臺灣的發展經驗,對大陸企業的成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在2018中國國際OLED產業大會上,臺灣明新科技大學的顧鴻壽教授分享了他對兩岸OLED產業健康發展的看法。
顧鴻壽教授首先表達了自己對當前形勢下中美貿易戰的看法。他表示,貿易戰由來已久,中國也不是美國所針對的第一個國家??v觀歷史,美國對具有發展潛力的國家發動了頻繁的貿易戰,日本、韓國都先后遭受過這種打擊,因此中美貿易戰并不是一件新鮮事。他表示,知識產權爭端是中美貿易摩擦中的一大焦點,這對于中國而言是一種警醒,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知識產權的保護。
中國大陸曾面臨“缺芯少屏”的嚴峻考驗。雖然近年來隨著中國廠商的極速擴張,以京東方、華星光電為代表的中國面板產業在世界上也有了一席之地,極大緩解了我國“少屏”的問題,但“缺芯”問題依然根深蒂固。在貿易戰的當下,主流媒體在評論中興事件時,對中國電子產業的評價是“缺芯少魂”,但顧鴻壽教授表示,“這是一個危機,你就必須要變成轉機,變成契機。”他也分析了臺灣在半導體上有所突破的原因。他表示,臺灣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政府產業政策的支持、海外人才的回流、專業院校的設立、民間企業的活力。他認為,中國大陸要發展半導體產業,可以借鑒歷史,從以往的失敗和成功中尋找經驗。
當前,中國大陸顯示面板憑借多條高世代線建設,產能不斷擴大,但顧鴻壽教授認為,這種擴增需要行業協會、政府和企業之間進行協調,不能盲目擴張。他也表示,中國大陸需要思考產業布局,追求品質和利潤,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市場第一。
顧鴻壽教授也分析了OLED和LED對眼睛的傷害。他表示,兩者材料不一樣,其中有機發光的OLED對眼睛比較好,而無機的則對視網膜的傷害比較大。OLED有PMOLED和AMOLED之分,其中,AMOLED在中國大陸發展十分迅猛,而臺灣由于資源原因,無法在AMOLED上進行大規模投入,因此目前臺灣企業主要以PMOLED為主,比如智晶、華凌。
而在OLED技術難以突破的情況下,臺灣面板產業開始轉向Mini LED/Micro LED。近兩年來,晶元光電一直在積極布局Mini LED和Micro LED,尤其是Mini LED,現已成為晶元光電較為看好的產業之一。顧鴻壽教授也分析了臺灣在產業上的優缺點。他表示,臺灣缺少設備、材料資源和品牌,但代工能力比較強。與中國大陸相比,臺灣的發展道路是先發展IC再發展LCD,而大陸則是發展LCD再發展IC。對于產業的發展,他也提醒道,“行業應該先追求品質和利潤,慢慢來,而不是在新技術還沒有在市場推廣的時候就大量投入,這就有點瘋狂了。”他認為,自然生態是大家都能夠盈利,而不是大家都賠錢,最后一起倒閉。
對于兩岸的發展,顧鴻壽教授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從歷史上看,臺灣的產業發展道路是漸進式的,而大陸則是跳躍式的,這兩種方式各有優缺點,而兩岸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需要互相學習、攜手共進,實現合作共贏,進而對亞洲,乃至全世界產生拉升作用。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