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顯示器技術學會“16th International Display Workshops(IDW '09)”有源矩陣顯示器會議上,夏普的微晶硅-TFT液晶面板成了這次關注的焦點(論文序號AMD-2)。5年前,微晶硅-TFT在“SID(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學會上也曾名噪一時,但由于實際生產困難,最近幾乎銷聲匿跡。此次,隨著夏普親自試制面板,在面板中安裝掃描驅動電路和非晶Si(a-Si)TFT難以配備的多路分配器(DeMUX:De-multiplexer)電路,再配合新聞發布會上的演示,外界對于“實際投產”的期待隨之點燃。
TFT的遷移率為1.5cm2/Vs左右,數字雖然不大,但據稱可靠性有大幅提升,可以應用于有機EL面板用TFT底板和DeMUX電路。如果設計得當,120Hz驅動2K×4K面板也能夠實現。由于只需優化等離子CVD的成膜條件即可,因此,第10代(底板尺寸2880mm×3130mm)a-Si TFT生產線也可以采用。這樣,微晶硅-TFT就有望與氧化物TFT分庭抗禮,成為“新一代TFT的首選”。使用該TFT試制有機EL面板時,誤差和可靠性能夠達到什么程度?這一點十分令人期待。
該試制面板的參數如下。
屏幕尺寸 對角線12.1英寸
像素 WXGA(1280×RGB×800)
掃描驅動電路 內置
1:3 DeMUX電路 內置
驅動IC總數 2個
根據推測,該TFT沒有特別顯眼的耀斑和串擾,像素TFT特性良好。夏普在后續發表(論文序號AMD2-2)中還表示,通過結合準分子激光退火,微晶硅-TFT的特性(使遷移率達到2.2cm2/Vs)得到了提升。
低溫多晶硅(p-Si)TFT方面,臺灣統寶光電(TPO Displays )發表了借助面板內置型光電二極管實現背照燈自動亮度補償功能的TFT液晶面板(論文序號AMD1-3)。p-i-m(metal)結構的堆棧型a-Si光電二極管利用低溫p-Si TFT制造工藝形成于面板內。光電二極管的動態范圍達到了5~5.5萬勒克斯,能充分保證自動亮度補償功能的工作裕度。而且,a-Si光電二極管采用p-i-m結構代替了p-i-n結構,這使得工程量的增加降到了最小。面板內置有配備工作閾值自我校正功能的比較器,只需完成控制器的初期設定,就能夠充分抑制面板間亮度補償靈敏度的偏差。
隨著驅動IC價格雪崩,板上系統的成本意義(即內置驅動電路的意義)正在消失,對于面臨此局面的低溫p-Si TFT,這是一場能夠帶來新附加值的現實性發表。而且,該光電二極管還能夠應用于內嵌式觸摸屏。希望這在不遠的將來能夠實現。
AMD會議上還有很多關于低溫p-Si TFT的有趣發表。東芝移動顯示器發表了內置3bit像素內存,借助亞像素電極面積的二進制加權實現D-A轉換的板上系統(論文序號AMD1-1)。夏普發表了利用PNLC將驅動頻率降低至1Hz,通過配合內置像素內存實現96×96像素10~30μW超低功耗的板上系統(論文序號AMD1-2)。臺灣友達光電(AUO)發表了內置非揮發性內存的低溫p-Si TFT液晶面板(論文序號AMD1-4L)。(日經BP社)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