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中小尺寸液晶面板市場
IDC報告顯示,今年供應商的手機出貨總量接近18億部,平板電腦全球出貨量將達1.074億臺,2013年和2016年該數字將分別達1.428億臺和2.221億臺。再加上電子書、導航儀、車載儀器、數碼電子以及其他中小尺寸電子消費終端,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的需求將是驚人的。
以臺灣地區彩晶和華映為代表的中小尺寸液晶面板廠商將寄托于中小尺寸液晶面板市場,提升自身盈利率;從1~5月臺灣四大面板廠商中小型面板出貨量統計來看,臺灣中小型液晶面板的出貨量也呈現了逐漸增長的情況。
對于臺灣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產能來說,進一步釋放將會觸頂,因為全球85%以上的電子產品最終在大陸組裝出口,大陸的中小尺寸面板廠商以及韓國三星LG將對臺灣產能的進一步釋放進行抵制,限制其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
另外,全球面板廠商紛紛轉向AMOLED顯示面板領域,中小尺寸AMOLED面板生產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并在手機領域大規模應用。韓國的三星電子在這一市場遠遠領先于臺灣面板廠商。相比之下臺灣只較大陸具有優勢。
現階段臺廠仍著墨于中小尺寸液晶面板,能否順利地將現有的面板廠進行改線量產有待觀察,以友達為例,旗下3.5代、4代、5代線都用于生產中小尺寸面板,供應成長快速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面板之用。中小尺寸面板對于規格要求愈來愈高,友達也投資把生產線改造升級,除生產高分辨率非晶硅面板,還開發AMOLED面板。友達于3.5代生產線內撥出每月7千片玻璃基板的產能來生產AMOLED面板,預估2012年底每月增產1.5萬片;另外位于新加坡的4.5代(LTPSTFT技術)生產線,也預計將于2012年底開始移入AMOLED制程設備,產能(玻璃基板投片量)為每月1.5萬片,預計2013年初量產。奇美電子也在行動,將以原統寶3.5代LTPS生產線生產AMOLED,目前該生產線月產能為7萬片,奇美電子預計年底將投入3~5000片玻璃基板開始小量生產3.4英寸及4.3英寸解析度達326ppi的AMOLED顯示器。
韓國三星目前在小尺寸AMOLED面板市占逾9成,臺灣努力追趕有希望嗎?
聯合參股也是臺液晶面板業出路之一
中國大陸電視市場強大,國內占全球TV銷售比重達30%,已經超越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市場規模,再加上節能補貼、家電下鄉等政策支持市場前景樂觀,而大陸電視品牌大廠如TCL、康佳等廠商皆缺乏面板技術,這與臺灣液晶面板企業形成很強的互補性,若陸資參股臺灣面板廠,將能創造雙贏。
臺灣當地政府開放陸資參股臺灣面板廠多時,目前尚未傳出任何已達成的消息。奇美電子依約定必須在2012~2014年內增資500億元新臺幣,其中,2012年約定要增資200億元新臺幣,2013年要增資200億元新臺幣,2014年再增資100億元新臺幣。如奇美持開放態度引進陸資,雙方能進一步合作整合,共同設計開發新產品將能帶來利多。友達也于6月13股東會通過以8億股額度,主要籌資目的在于因應日后若有新技術(如AMOLED技術等等)要發展。如陸資參股定是雙贏。
臺灣鴻海參股夏普也是一條出路,夏普的技術與鴻海的強大制造能力相結合,未來效益十分客觀。且鴻海可能會進一步取得夏普位于中國大陸、印尼和墨西哥的電視制造工廠,從而進一步鞏固其在夏普電視代工業務的重要地位。而鴻海在海外的眾多客戶也將有望借助夏普的資源優勢形成新的供應鏈條,對韓國面板企業造成壓力。除了夏普外,富士康還曾攜手長虹共同投資綿陽智能手機項目,總投資金額達5億美元,涉及智能手機的聯合研發、制造和銷售,意圖在智能手機領域有所升級轉型。
WitsView公布報告顯示,2012年液晶電視整體出貨量至2.145億臺,年增率7%,2013年將達到2.41億臺。但受惠于中國推出節能產品補貼方案,2012全球LED背光源液晶電視滲透率將微幅上調至70.1%。可見未來1~2年將是大型液晶面板爭奪戰最為激烈的時期。市場預計,日、韓面板大廠將在2015年重新決戰AMOLED領域,而臺系面板廠雖然目前只有中小尺寸有量產能力,但未來是否有機會搶下大尺寸面板市場的入場門票,還不得而知。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