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這也就意味著創維還是專注硬件制造?
楊東文:我們首先是硬件制造商,愿意繼續加強產品設計能力、工藝能力、供應鏈能力等。與此同時,也會利用我們的優勢,探討新的商業模式,在服務上也希望實現服務增值收入。
我們在2007年成立酷開公司(創維旗下的內容公司),就是為達到這個目的,把內容安裝在電視機上賣給消費者,我們不參與運營,只收取一點費用,文化產業不是我們的長項,好的產品合規合法,如果你實現盈利了,可以分成給我。
我們跟南方傳媒、優朋普樂,合作發布了直通好萊塢頻道,如果賺錢了,分一點給我們。現在銷售規模不是很大,但我們也發現很大的空間。內容收費是大趨勢,免費是某階段的產物,現在音樂已經開始收費,我相信會產生商業模式,到時我們能在價值鏈的某個環節上發揮作用。
“彩電行業內部
資本聯姻機會不大”
記者:蘋果電視在發展模式上處于主導作用,中國企業似乎沒有這種野心。
楊東文:蘋果的強勢是基于操作系統的,三大操作系統都是美國的,中國企業要想做是能做到,但是沒有生態鏈,中國要達到這個階段需要有個過程,整個產業鏈主導是有壓力的。
記者:日本彩電企業衰落,市場份額大多被韓國企業奪走了,為什么會這樣?
楊東文:韓系企業準備更充分一些,產業鏈傳導先是韓國,后來才是中國,中國企業才30年,我們還需要時間。
記者:本土彩電能否介入到日本彩電行業,畢竟他們掌握很多核心技術?
楊東文:我覺得很難拯救一個沒落的企業,當時TCL買湯姆遜,但最終也沒拯救過來,還是要靠自己。我們是關注日系,關鍵是把自己的技術打造起來。
日本已經開展自救了,政府推動日元貶值,企業自身在瘦身、賣大樓,夏普還引入高通,有沒有效還需要觀察。不過,中國企業也有自己的優勢——內銷市場龐大、技術積累有一定基儲在海外還有很大的空間。
中國企業還是很有機會的。目前的問題是中國企業負擔過重,企業比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負擔重多了,真的要重新呼吁“為企業減負”了。
記者:中國彩電企業近年比較平靜,未來會不會出現資本層面的并購?
楊東文:中國的彩電業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現在創維、TCL和海信銷售額都達到千萬臺,屬于第一陣營;長虹、康佳、海爾屬第二陣營,差距在拉大。
我認為,彩電企業內部進行資本聯姻的機會不大,比較難談。體系外的企業通過并購加入彩電行業的可能性更大,比如聯想這類企業要想做大彩電,就可能采用并購某一家品牌的方式進入。
關注我們
公眾號:china_tp
微信名稱:亞威資訊
顯示行業頂級新媒體
掃一掃即可關注我們